查看原文
其他

能入地、能变形、能变现!这件你参与了三年的“时尚”大事变了……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2022-08-06


截至今年七月,实施垃圾分类项目已整整三年了。三年前,上海出台了堪称“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三年过去,通过人大立法、媒体宣传、政府监督、全民参与等手段,上海市民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逐渐从开始的“要我分”转变为如今的“我要分”。


垃圾分类初现成效,不仅得益于居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公共行为规范不断提升,更离不开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社区的因地制宜、对症施策。近年来,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紧紧围绕垃圾分类治理的难点,在“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上不断探索好模式好方法,让垃圾分类成为了触手可及的“新时尚”。


垃圾箱房能“入地”



对老旧里弄来说,垃圾箱房可以说是一个大难题,不少“弄堂小区”由于通道本就狭窄,压根无法按标准设置可以容纳四分类垃圾桶的箱房。记者从区绿化市容局了解到,日前,徐汇首个建在小区内的地埋式垃圾收集系统投入使用,为老旧里弄解决垃圾分类“痛点”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地埋式垃圾收集系统建在高安路的一个典型的老式里弄内。建成后地面可见四个圆柱形的投放管道,居民可以通过投放口将垃圾按分类投进管道内。而对应的垃圾桶就藏在地下,在投放时间结束后,保洁员会操控埋在地下的垃圾桶“升空”,随后用平板车将垃圾桶短驳至小区门口进行清运。


让垃圾箱房“入地”,地面只留四个投放口,不仅避免了占用过多的地上空间,还保证了箱房周边环境干净整洁,居民担心的环境脏乱、臭气熏天的问题一并得到了解决,垃圾分类终于也能在“螺蛳壳”里实现了。



分类不对“投不进




去年起,有部分市民在徐汇辖区的公共场所看到了颇为新奇的垃圾桶。这些垃圾桶有的是一字排列,有的又是“田”字形排列,垃圾桶的投口也有大有小,有圆有扁。原来,这些是区绿化市容局积极响应2022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可回收物管理精细化水平,面向公园、单位、商场等公共场所大力推广四色箱。


记者了解到,四色箱设计之初是为了方便居民在公共场所对生活垃圾进行细分投放。为此,根据公共场所最易产生的可回收物种类设计了细分类箱,并根据投放物(废纸、塑料瓶、易拉罐)的特性设计出不同的专用投口。另外,四色箱由四个不同颜色独立的废物箱组成,可以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重组出不同造型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目前,细分类四色箱正在部分公共场所逐步试点投放,区绿化市容局后续将根据居民的投放反馈调整点位位置及投放数量。



扔个垃圾就能“变现”


近日,一台方方正正的橙色机器“落户”在了徐家汇六百商场内,来往的市民对这台机器的用途大多摸不着头脑。区绿化市容局工作人员“悄悄”透露,这台机器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将可回收垃圾“变现”。


其实这台智能瓶罐回收机已经是第二台落地徐汇的机器了,早在去年四月,徐汇区首个智能瓶罐回收机就落地到了徐家汇公园。回收机可以对易拉罐和塑料瓶进行回收,操作步骤也极为简便。居民扫描屏幕二维码或输入手机号,即可开始投放。居民投放塑料瓶或易拉罐,投递完成后选择结束投递,即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兑换现金。智能瓶罐回收机不仅造型美观新颖,还可以远程进行故障诊断,适用于小区、公园、市政、学校、单位等多种应用场景,从源头做到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还可以大大简化后续的分拣工作,降低末端处置成本。


居民每投入一个塑料瓶,相当于碳减排量约25g。区绿化市容局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加强全区居民对公共场所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回收的意识,更加方便和规范居民的投放行为,并可以有效地使可回收物产生再利用价值,帮助提升资源利用率,落实“双碳”行动,助力上海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共建美好家园。




·

猜你喜欢:

“水晶天”刷屏朋友圈!一大波美图正在靠近……
看!用了30年的车棚终于变样了,“野摩托”变身“圈养萌宠”→

选择在徐汇创业的理由:在这里有无限可能

一起“苗苗苗”!在沪港澳台同胞预约接种疫苗全流程来了~

投票赢SUV!徐汇多项目入围“上海设计100+”评选活动→



记者:姚丽敏

编辑:陈思宜

校对:王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